tp钱包安装怎么下载|孙文

作者: tp钱包安装怎么下载
2024-03-08 03:33:14

孙中山(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_百度百科

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孙中山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17个义项)添加义项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孙中山播报上传视频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1],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2]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3-4] [44]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4]。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中文名孙文外文名Sun Yat-sen别    名中山、中山樵、帝象、德明(谱名)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民国十四年)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代表作品《民权初步》、《孙文学说》 、《三民主义》、《实业计划》 等职    务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临时大总统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信    仰三民主义主要成就创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 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 开创中华民国、创建黄埔军校、中山大学 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尊    称国父,革命先行者政    党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安葬地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字    号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目录1人物生平▪童年时期▪艰苦探索▪投身革命▪推翻帝制▪联俄容共▪革命未成2为政举措▪政治▪文化▪经济▪法治▪科学▪教育▪博爱▪军事▪外交▪民族3主要著作▪诗词▪文献4家系历史▪祖居▪祖祠▪家族5人物轶事▪名字▪尊称▪遗嘱6人物评价7后世纪念▪纪念大会▪纪念币▪纪念展人物生平播报编辑童年时期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他成长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1875年(光绪元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孙中山的父亲,年轻时在澳门的板樟堂街当过鞋匠。孙中山从小常随父母往来澳门与家乡之间,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繁荣发展,孙中山耳濡目染。 [3]艰苦探索孙中山生平图片(17张)1878年,12岁的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年,17岁的孙中山自檀香山归国,同年前往香港读书。孙中山在香港学医的5年间,与杨鹤龄、陈少白、尢列结成被人称为“四大寇”的小集团。其时杨鹤龄在澳门的“杨四寇堂”,也成为孙中山在澳门时的重要活动地方之一。当时孙中山认为李鸿章不同于一般的官僚,而是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孙中山早期的思想受郑观应的思想影响不少。1892年春,郑观应在澳门编成五卷本《盛世危言》,孙中山其时写的《农功》一文,经郑观应润饰而收入书中。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9月,26岁的孙中山来到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医局首任义务医师,成为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19世纪末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他希望通过李鸿章能使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1894年1月,孙中山写下了《上李鸿章书》,集中了孙中山关于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主张。之后,孙中山偕陆皓东赴上海拜访郑观应,并通过新派人物王韬介绍孙中山到天津见李鸿章。1894年6月间,孙中山偕陆皓东由上海赴天津,渴望能见到李鸿章,倾诉自己的救国主张。但是,孙中山此行并没有见到李鸿章,同时,孙中山在天津又看到了清政府官员的腐败,使其思想发生了转变。因此,孙中山偕陆皓东离津转道上海赴檀香山。孙中山像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从此,孙中山决心“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同时,孙中山也完成了由改良主义者向民主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3-4]早年追随孙中山的高级干部里面,广东人占了最大比例,如邓荫南、陆皓东、杨鹤龄、陈少白、尢列、李纪堂、谢缵泰、程奎光、史坚如、郑士良、冯自由、王宠惠、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古应芬、许崇智、邹鲁、邓泽如、李福林等等,这些人多数是广府人,个别是会讲粤语的客家人 [5]。孙中山的革命经费由海外华侨和商人捐助,尤以李煜堂、李自重、简照南、简玉阶等为杰出代表。 [6-7]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投身革命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 [8]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选举刘祥(商店司理)、何宽(银行经理)为正副主席。孙中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会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9]兴中会成立后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会,会员增至百余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曾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以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至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孙中山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推翻帝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其10万英里的铁路规划也远非当时国力所能负荷,孙中山的设想并未成为现实。 [10]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民国二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武士英暗杀,孙中山认为是袁世凯所为,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1914年(民国三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孙中山于1915年(民国四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民国六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民国七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至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联俄容共孙中山与蒋介石1917年(民国六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次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民国九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孙中山从1920年(民国九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民国十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12月,孙中山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民国十一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6月,因政见不合与陈炯明决裂,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民国十二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同时,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民国十三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革命未成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孙中山逝世(14张)1924年(民国十三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45-46]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癌症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遗嘱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概述图片以及孙中山生平图册部分照片来源于 [11])为政举措播报编辑孙中山制定三民主义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旨在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和谐社会,他宣誓要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己任,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进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谐安康幸福的人类社会。 [12]政治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相关书籍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建国方略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联俄容共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13]文化孙中山是个很了解世界文化又很了解中国文化的伟人。孙中山一生追求的“天下为公”,正是源自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说:“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14-15]。孙中山既要发展物质文明,又要发扬精神文明;既要传承旧道德中对今天仍然有用的内涵,又要创造新道德。他重视教育,提倡培养具有知识和崇高人格的新式人才。孙中山以人为本、重视科学、发展新文明的文化观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孙中山认为文化强、民族强、国家强。只有经济发达,才能解决国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只有民富,文化才能发达,只有科学文化发达,才有国家富强。孙中山又强调,“开发富源不仅仅是为了富有,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我国人民的满足和幸福”。所以孙中山一再指出要努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孙中山也称为“心性文明”,他说物质文明会使人类的生活“安逸繁华”,但它不能促进人类的心性文明,只有使用文字,进行启蒙教育,才可以“助人类心性文明之发达”。他认为只有物质文明,政治不进步,文化不先进,我们也不能“齐家、治国”。因此他提倡新道德,“文明进化的人类,觉悟起来,发生一种新道德。这种新道德就是有聪明能力的人,应该要替众人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孙中山的新道德观真正反映了孙中山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观照。孙中山认为,新道德则新精神。他说:“救国救民,必要革命。革命须有精神。”所以,孙中山强调,要创建新中国,改造新世界,“必有高尚思想,与强毅能力以为之先”。孙中山提倡的新道德就是要人们立志,为改良国家、实现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孙中山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在争地位。孙中山将旧道德由对个人私利的追求,改造为对人类、对民族和国家的奉献和热爱。他强调,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于他有思想,在于有无所畏惧地追求真理的独立意志,以及有责任为人类为国家作贡献。所以,他的新道德是对中国旧道德的深刻革命,它改变了“一个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谁”这个根本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为个人在社会中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和成功、成仁指明了方向。孙中山强调,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他的文化观,不仅是中外文化互信、交流的桥梁,也是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引。他指出,中华民族要有忧患意识,也要有强国富民的奋斗精神。孙中山用他的行动和言谈促进和推动中国各民族的融合、相互依存、统一和发展,构建共同的理想信念,昂扬奋发,和谐共生,用文化来延伸各族人民的中国情怀,实现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16]经济1917年到1919年,孙中山写出《建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显示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强烈期盼 [17]。其中的《实业计划》共包括六大计划,第一计划:开发北部资源,以北方大港为中心,造西北铁路系统;第二计划:开发中部资源,以东方大港为中心,整治长江水道;第三计划:开发南部资源,以南方大港为中心,造西南铁路系统;第四计划:铁路建设计划,造中央、东南、东北、扩张西北、高原等五大铁路系统;第五计划:生活之物质原件工业;第六计划:矿业。《实业计划》主要目标是在10年到20年内,修建相当于纽约港那样具有世界水平的三大海港(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和许多商埠,其中南方大港可选定在广州,东方大港可选杭州湾或改造上海黄浦江港,北方大港选址在天津塘沽以东滦河口附近;修建长达16万公里的五大铁路系统,把沿海、腹地和边疆联成一片;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来促进商业繁荣;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等10个大的项目。 [17-18]由于“无矿业则机器无从成立,如无机器则近代工业……亦无发达”,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生产钢铁、石油、机械制造、水泥等各种“工业之粮”成为当世之急。孙中山尤为重视钢铁工业,他指出,“今日之钢铁世界,欲立国于地球之上,非讲求制造不可”,在全国钢铁储量较丰富的海南、四川、云南等省开办工厂,对于已建厂的河北、山西、湖北、辽宁等地钢铁工业加大投资。对于农业,《实业计划》要广泛采用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农业机械化,移民垦荒,建设边疆。在此基础上,发展轻工业,使粮、棉、油、纺织、日用品、印刷、蚕丝、茶等的加工制造业,做到在自给有余的基础上外销出口。孙中山提出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实业,应改变闭关主义而为开放主义。他认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矿产丰富、农业雄厚,但是不能独立发展,而要与世界各国互相提携,共同开发。外资必须操之在我,不可授之于外国人,反对外资借投资之名提出损害中国国家权益的附加条件。外资所有者与中国企业联合,共同开发中国实业。外国人提供机器,并且负担外国专家们在华的一切支出;中国人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双方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共赢。孙中山深知中国正需机器来耕作广袤的农地,开采丰富的矿产,建设无数的工厂和扩建交通运输网络。同时,《实业计划》也涉及住房等民生问题,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当时中国4亿人的住房需求,在未来50年内每年要新增居室5000万套,每年盖房子100万间,“为人民预备廉价居室”,家庭用水、电灯、燃气、电话都需要配备。“中国四万万人中,贫者仍居茅屋陋室,北方有居土穴者。而中国上等社会之居室,乃有类于庙宇。”孙中山非常担忧在住宅方面出现贫富分化,所以“为居室工业计划,必须谋及全中国之居室”,“一切的居室设计,皆务使居人得其安适”。在孙中山看来住宅是文明的象征之一,民众由住房里得到的幸福感比起吃饭穿衣要多得多。 [18]法治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吸取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学说,吸收了林肯的民治、民有、民享的思想,形成了他独有的民主政治观,他的民主政治思想主要内容是:民主共和思想;人民自治的思想;直接民权(全民政治)的思想;民主宪政五权分立的思想。1924年孙中山就讲:“政治里头自由太过,便成了无政府;束缚太过,便成了专制”。五权宪法要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把自由的力量与维持秩序的力量调和统一起来;一个是打破治人与治于人的阶级划分,实行真正的“民治”。他主张自由与专制这两个力量平衡起来,不走极端。民权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就是人民组织起来管理国家的政事。同样,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作用和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中国第一个民主主义的宪法性文件,用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在中国国家制度史上是一大创举,也是孙中山法治与民主相结合思想的集中体现。孙中山认为,要改变这人治的国家,必实行法治才行,而民权是法治的基本条件。所谓民权,就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在《临时约法》中明确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并通过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意志。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讲到三民主义时指出: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权主义就是人人平等,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多数人,人人有天赋的人权,不能以君主而奴隶臣民。他要求保证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信仰的完全自由权。真正实行“国人同属于法律范围之内,而无特殊势力之可虞。”孙中山坚决反对把民权当作自由的等同物。孙中山的看法,就是在一个团体中,能够活动,来往自如,便是自由。他说:一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范围,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范围,便不是真自由。 [19]科学孙中山对科学与技术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孙中山曾明确阐述:夫科学者,统系之学也,条理之学也。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中来也。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孙中山称科学为“统系之学也,条理之学也”,即把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强调科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中来也”,是指科学具有真理性和实践性。“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说明科学知识同一般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累加不同,而是依据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丰富经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梳理、归纳而成的规律而系统的知识。对科学分类的探讨和研究。孙中山的科学观还体现在他对科学分类问题的研究上。科学分类是研究各门学科关系的一门学问。学科门类越多,越无法进行专门研究。这不单限制一门学科的研究,甚至影响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孙中山在他的大量著作里,事实上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类别的划分,例如:《上李鸿章书》涉及语言学、政治学、人文学、算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矿物学、地质学等;《致港督论平治章程》谈及文学和法律学;《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论述到经济学、统计学;《孙文学说》详细论述了生理学、医药学、卫生学、金融学、文字学、逻辑学等;《公布考试组织条例》对农业科学的地质学、气象学、林学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孙中山曾明确地把科学分为两大类别,即为自然科学和人事科学。他说:世界之学有二大类,其一曰自然科学,其一曰人事科学。自然科学者,如天算、地文、地质、物理(声光热电力学等)、生物(动物、植物二学)、化学是也。人事科学者,如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历史学是也。在孙中山的分类中,这些科学学科是当时发展较为成熟的,也是客观存在的。 [20]教育孙中山的“教育救国”思想,把教育放在“立国根本”“振兴之道”的位置,强调教育是关系到人才培养和国家强盛的重大问题。鉴于此,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中就强调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才可以使国家由弱变强。知识的传播,有赖于教育。纵览古今,教育与人才培养,国家富强,关系甚大。而忽视教育,将造成国家颓弱的严重局面,令孙中山深感痛心,所以他急切地提出要广设学校,培养人才,因为这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四事”之一,而要做到“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之道”也,即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孙中山关于“非学无以别其才”“非学无以成其用”,贤才需“有学校以陶冶之”的论断,认识到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国家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孙中山还谈到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对国家兴旺富强的重要意义:“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孙中山的科学教育思想在科学文化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体现。孙中山提出了封建教育制度是对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阻碍的观点。他指出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内容是由中国历代圣贤明哲“授受相传”的“古人的经传”,今日“科学的知识”远胜于此,应该把科学知识作为教育的内容。孙中山认为西方物质文明的发达,多源于科学之昌明,要使中国物质文明发达就要学习科学知识。1924年8月,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命令公布了《大学条例》。该条例的第一条便规定了:大学的旨趣之一,是“灌输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孙中山认为在大学教育中,教育所传授的应该是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中国的发展进程加快。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作为受教育者,只有很好地掌握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最新发明”。与此同时,作为大学中的教育工作者要很好的实现传授“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这一宗旨,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发展的新潮流,必须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孙中山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今日的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孙中山提出学校应该注重人的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之目的,于读书、识字、学问、智识外,当注意双手万能,力求实用。在孙中山看来,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智力,而且还要进行生产劳动教育,使得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孙中山曾多次强调,学校教育应该使学生在“学成之后”能够“独立为一国民”,能够“自食其力”。也就是说,只有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兼具的学生才能够真正“独立为一国民”。 [20]博爱孙中山认为享受博爱(即同类相爱)的幸福是一种天赋的人权。他多次强调,凡属人类一律平等,民众有享受幸福的权利,这是一种人心所向,不可阻遏。1912年他以大总统名义颁布了有关保护人民权利和革除社会恶习方面的法律和政令达30多件,就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孙中山说:“人权神圣,岂容弁髦”。这些法令表明,孙中山认为,不论何人,都有被他人作为人来爱怜的权利。孙中山认为“博爱”又是一种好的道德观念。人不仅有被同类所爱的一种权利,而且还要看作是一种人生的义务,主张保护人的平等权利和人的尊严,要承担起拯救人类于水火的责任。孙中山说:“博爱”的本质首先在于奉献,在于为他人“谋幸福”,而社会的理想形态在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类互助互进,天下同谋幸福,因此“博爱”越过亲情,普及世间。这样就不仅使博爱成为一种奋斗的目标,远大的理想,而且使博爱成了一种手段,一种切实的精神,它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爱”是一种很宽大广泛的观念,内涵很多。既可以指亲子之爱,又可指友情之爱,也可以指人类之爱。孙中山把爱区分为“私爱”和“公爱”,认为妇人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只是一种私爱,只有博爱才是一种公爱,“非妇人之仁可比”。他对爱的区分并非到此为止,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进而把“博爱之谓仁”的“仁”区分为“救世之仁”“救人之仁”“救国之仁”三种,认为救世是宗教家之仁,救人是慈善家之仁,“救国是革命家之仁”。从现实需要与实际效果来看,救国是当时第一位的。在实践中孙中山懂得了连生存权也没有的中国民众所受的苦难,不是宗教可以解脱,医术可以疗治的,只有实行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他毅然放弃当传教士或名医的理想,而甘做一名四处漂泊的革命家。从救世、救人到救国,正是他思想的升华,行动的进步,充分体现了这位民主革命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孙中山解释说:“我国古代若尧舜之情施济众,孔丘尚仁,墨翟兼爱,有近似情爱也者,然皆狭义的博爱,其爱不能普及于人人。社会主义之博爱,广义之博爱也。社会主义为人类谋幸福,普遍普及,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泽惠。”此社会主义之博爱,所以得博爱之精神也。这种博爱的精神则体现在:社会主义消灭贫富之阶级,并通过社会的发展,使人人都能得到幸福,所以,他认为“社会主义之国家,一真自由、平等、博爱之境地也”。在他对三民主义的解释中,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主张经过经济手段来解决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对实现民生主义理想具有强烈的愿望。 [12]军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先驱。在西方列强的挑战下,面临着“新”“旧”“中”“西”的冲突,孙中山选择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他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又认真研究西方兵法,特别是努力学习近现代军事思想和苏联的建军经验。在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斗争实践中,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其中许多精辟论述,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冲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开辟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新篇章。孙中山在青年时代,就强烈地渴望把古老衰败的旧中国改造成为西方那样的国家,渴望中国能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1894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中表达的正是这种期望,他主张以西方为楷模,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不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纲,阐述了自己的战争观。十月革命前,孙中山研究了大量西方军事理论和战例。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积极学习苏联红军的成功经验。孙中山晚年提出的许多军事思想,所采取的种种军事变革,都为了建立一支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能捍卫和发展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正规军队。孙中山根据自己对苏联革命经验的体会,下决心办黄埔军校,在军队中建立党代表、政治部、党部三重领导体制,建立起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以保证国民党对军队的领导权,逐步形成了孙中山先生那个时期比较完备的建军思想。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孙中山提出了全面建设陆、海、空军的思想。他特别重视近代海军的建设。认为“由于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兴衰强弱,常在海上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势者,其国力常占优势。”他明确提出“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并驾齐驱,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的海军建设目标。孙中山还认为,随着近代世界武器装备的发展进步,国家领空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保卫中国领空不受侵犯,必须建设空军。指出“飞行机为近世军用之最大利器”,应以之装备中国军队,建设一支近代化的航空队。后来他发出了“航空救国”的号召,要求国人努力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为了实现建设陆海空军的目标,孙中山提出了许多措施,发展我国的海军和空军。向西方国家购置各种海陆空新式武器,如潜水艇、飞机、坦克等,聘请外国军事专家来华教练我国海陆空军学生,派遣青年军校学生到欧美各国,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组织考察世界各国军备建设团,吸取外军建设的经验;依照现代化的先进标准,建筑军港、机场和要塞炮台。创建军事学校,形成培养现代军事干部的新摇篮,使中国军事教育制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是孙中山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的重大贡献。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具有现代战争思想和国民革命的精神的军事人才。 [21]外交孙中山根据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分析为前提,确立军事外交策略,孙中山的军事外交实践是极为艰难的,知其不易而为之,这恰是孙中山的伟大之处。各国无不是以国家自身利益来权衡对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革命之间的外交关系的,孙中山说:“盖今日国际,惟有势力强权,不讲道德仁义”。孙中山一生倡导世界和平,对外反对侵略战争,反对霸权主义。1912年,在《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孙中山将“维护国际和平”定入其中。不仅强调中国将作为一支和平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而且希望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或建立亚洲大同盟的方式在维护地区和平的基础上团结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关于如何恰当地运用武力和外交手段,孙中山主张伐战与伐交相结合。他认为,企图通过发动战争来达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目的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应首先诉诸外交方式加以解决;若外交手段已尽,方可及于战争;战争结束,复进入外交程序。对于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孙中山认为可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须用强力时即以强力临之。因此,孙中山重视对欧洲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以振兴工业,改良武器,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这一力量的对外运用是积极防御的性质。孙中山历来重视舆论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在军事外交中其对舆论的重视程度,可从他历次与列强的军事外交尝试中体现出来。一方面,因为有着多年海外生涯,孙中山对西方国家体制中舆论的作用颇为了解,因此在军事外交中非常重视国外媒体的运用。无论是同盟会成立之时,还是国民党建立之时,孙中山总是及时将革命的主张、建国的理念尽早传递给西方民众,以期得到各国政府政治上和民众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也适时运用国内媒体就国内问题所涉及的西方列强种种不端予以批驳,以唤起国内民众的觉醒、对三民主义的支持,从而对西方列强以及与其勾结在一起的政府造成舆论压力。 [22]民族戊戌维新失败后,孙中山深感改良主义在中国不可行,于是力倡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以达到政治革命的成功。为此,辛亥革命前的孙中山,以排满革命为己任,主张通过政治排满来达到民族革命的目的,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共和国家,达到保国保种之目的。在孙中山看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民族复兴必须以国家振兴为基础,而国家振兴则要依靠民族革命与民族运动。孙中山反对满清政权,但并不排斥满族的平民百姓。他继承了传统中国的各民族淡化血缘而种族兼容的观念,主张把满洲王室贵族与平民相区别,倡扬民族平等的革命观,以达到国家与民族的共荣,而不是种族的相互排斥与迫害。 [23]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主张中华民国应当是一个新的、由大中华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亦同此。”孙中山还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民族革命的目标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23]主要著作播报编辑诗词《挽刘道一》 [24]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这是孙中山唯一流传下来的完整的诗。诗中祭奠和追思的是萍浏醴起义烈士刘道一。 [25]文献标题日期责任者来源出处孙中山全集.第三卷·批查昆臣报告书(1914.12.23)1911-08-1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论军事及对军人演讲(孙中山著作丛书)2009-12-01黄彦广东人民出版社论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孙中山著作丛书)2008-11-01黄彦 编注广东人民出版社论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孙中山著作丛书)2008-11-01黄彦 编注广东人民出版社论改组国民党与召开“一大”(孙中山著作丛书)2008-11-01黄彦 编注广东人民出版社论民治与地方自治(孙中山著作丛书)2008-11-01黄彦 编注广东人民出版社自传及叙述革命经历(孙中山著作丛书)2007-11-01黄彦 编注广东人民出版社辛亥革命前重要论文(孙中山著作丛书)2007-11-01黄彦 编注广东人民出版社革命方略(孙中山著作丛书)2007-11-01黄彦 编注广东人民出版社三民主义(孙中山著作丛书)2007-11-01黄彦 编注广东人民出版社孙文选集(下册)2006-11-01黄彦 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孙文选集(中册)2006-11-01黄彦 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孙文选集(上册)2006-11-01黄彦 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全集:第一卷(1890-1911)2006-11-01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中华书局孙中山全集:第二卷(1912)2006-11-0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华书局孙中山全集:第三卷(1913-1916)2006-11-0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华书局孙中山全集:第四卷(1917-1918)2006-11-0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华书局孙中山全集:第五卷(1919.1-1921.11)2006-11-01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中华书局家系历史播报编辑祖居家系历史(10张)孙中山祖籍"东莞说"和"紫金说"两方面的意见。 [26]右图为孙中山于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与东莞孙氏宗亲的合影。(家系历史图册图片来源于 [27-28])祖祠孙氏祖祠孙氏祖祠位于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孙中山的祖先就是从这里搬到翠亨村的,村内历史建筑是中山乃至珠三角地区广府风格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实际上,孙中山及其后裔的孙氏族人也曾多次来到左步村祭祖,1912年5月27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回到香山省亲,专程回左步孙氏宗祠谒祖。5月28日,孙中山一行乘坐的船只抵达左步村,在左步码头上岸,经中兴里牌坊闸门进村,与宗亲聚会。在左步村的双壮孙公祠内,仍可看见一些反映孙中山及后人在此谒祖的留影。为纪念此事,左步人还特意在孙氏大宗祠前建造了“孙文谒祖门”。 [29]家族前辈祖父:孙敬贤(1789年-1850年)祖母:黄芝兰(1792年-1869年)父亲:孙达成(1813年-1888年)母亲:杨可卿(1828年-1910年)兄弟姐妹长兄:孙眉,字德彰(1854~1915年)姐:孙妙茜(1863-1955)妹:孙秋绮(1871年~1912年)另有一兄:(孙德佑)五岁早夭另有一姐:(孙金星)亦早夭妻妾原配:卢慕贞(1867年-1952年)1915年与孙中山离婚日本籍妻子:大月薰(1888年-1970年) 在日本期间,后未见过妾:陈粹芬(1873年-1960年) 1912年离开孙中山日本籍妾:浅田春(1882年 - 1902年) [30]末任妻:宋庆龄(1893年-1981年),1915年10月25日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子女儿子: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长女:孙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6月25日)次女:孙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日本籍长女:宫川富美子(1906年—1990年)(与大月薰所生)(1906年出生)孙子长孙:孙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次孙:孙治强(1915年-2001年)孙女长孙女:孙穗英(1922年出生)次孙女:孙穗华(1925年出生)三孙女:孙穗芳(1935年出生)四孙女:孙穗芬(1938年—2011年1月29日) [31]外孙王弘之(孙婉与王伯秋之子)戴永丰(孙婉与戴恩赛之子)宫川东一(宫川富美子之子)外孙女王蕙(孙婉与王伯秋之女)戴成功(孙婉与戴恩赛之女)人物轶事播报编辑名字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性质名字释义谱名德明族谱上的名字。幼名帝象“帝”字,乃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神,护佑之意。名文在家乡上学时所取的训名。字载之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号、教名日新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1883年于香港加基督教受洗时的署名,亦即教名号、教名逸仙由汉文教师区凤墀牧师依“日新”之粤语谐音所改。罗马化Sun Yat-sen“孙逸仙”的广州话拼音。因孙氏曾任医生,故常被尊称为“Dr. Sun Yat-sen”。化名中山樵1897年,为掩护于日本流亡之行踪,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馆时,想到附近有华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化名高野长雄纪念日本维新志士高野长英医师而命名。通称孙中山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文的通称。 [32]尊称孙中山与宋庆龄(10张)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孙中山与宋庆龄图册图片来源于)遗嘱孙中山《遗嘱》的全文孙中山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孙中山生命最后时刻孙中山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孙中山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临终前夕,再次把希望寄托于苏联,特地口授了《致苏联遗书》。这份遗书的中文译文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孙逸仙(签字)”人物评价播报编辑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朱德:孙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分地表现了坚决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难和失败,他在遭受失败后,又整顿好革命队伍,重新走上战场。孙中山先生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由早期的主张推翻皇帝、建立民国而进到晚年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导民主革命而进到主张实现世界大同。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在前进的。刘少奇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邓小平:邓小平的谈话将孙中山的伟大的历史功绩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开创国共合作,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江泽民:在1996年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就指出:“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胡锦涛:200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以“三个一生”、三个“始终”,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习近平: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蹂躏、封建统治的腐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33]列宁: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称赞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 [34]陈锡祺:孙中山先生领导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提出过系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计划,这充分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气魄与眼光,他的很多设想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35]孙穗芳:祖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艰辛,为了救国,他经常是吃不饱睡不好,颠沛流离。这些年我寻访祖父足迹的讲演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他的这种艰辛。 [36]韦慕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 [37]后世纪念播报编辑纪念大会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亮相北京天安门广场2015年11月8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巩固和发展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届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38]2016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1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马英九以中国国民党最高从政党员身份,到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向中山先生铜像献花致敬 [39]。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主词条: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大会。 [40]2020年11月12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仪式,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4周年。 [41]纪念币2016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即日起陆续发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3枚,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1枚,铜合金纪念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42]纪念展2020年8月11日,“上海城市记忆中的孙中山——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献展”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开幕。 [43]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百度安全验证

百度安全验证

网络不给力,请稍后重试

返回首页

问题反馈

孙中山(孙文,南粤先贤,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中山市近现代人物专题

孙中山(孙文,南粤先贤,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中山市近现代人物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东省 > 中山市人物

孙中山

[公元1866年-1925年,孙文,南粤先贤,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中山市景点 中山市特产 中山市地名网 [手机版]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1883年的孙中山,17岁   1887年10月,转入香港华人西华书院学习时的孙中山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896年的孙中山   1898年的孙中山   孙中山1905年摄于日本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1905年的孙中山   1912年的孙中山   1913年春,孙中山在日本考察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1914年的孙中山   1916年4月,孙中山在日本留影   1916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   1924年,孙中山在陆海军大本营大元帅府撰写《建国大纲》时的留影              早期革命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0”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断发改装的孙中山1896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孙中山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0,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GY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GY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发刊词首次提出“-”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7年,日本0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0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临时组阁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自1907年起,受到清朝0全力追缉的影响,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0,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0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临时参议院组成。 当时,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0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孙中山领导的临时0实力有限,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他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的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情形。 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0的最后关键。最后与袁达成协议: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1912年(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13日孙中山即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代任。此后又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为了引导袁世凯步入民主程阶,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二次革命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1912年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目田国民。”为理由谢绝,并委任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嫌疑为原凶。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被通缉,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因部份同时-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等俱未加入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重回中国。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0运动(亦称“三次革命”),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00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00逐渐由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0,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0运动。 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1922年6月,爆发炮击-事件,孙中山离粤退居上海。联俄联共自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0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0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0合作,会面后二人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以及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的攻击下,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败退至东江。2月21日,孙中山得以重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国0和苏俄0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病危1924年9月3日,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任命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准国父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此时,孙中山健康已急转直下,但为了国家的前途,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他毅然北上,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 1924年11月,孙中山离开广州,绕道日本,开始北上之行。12月4日,到达天津,由于一路颠簸和北地严寒,旧病复发,他边接受治疗,边接见京津要人,并计划22日入京。18日,因得知“临时执0行文各国使署,有尊重历来条约之意”,孙中山大失所望,病情随之加剧。段祺瑞致电相催:“时局未定,庶政待商,务祈速驾,以慰众望。”孙中山复电:“准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京。”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饭店后,次年1月即开始病发。1月26日,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1925年2月18日,他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自知不起,临终时由夫人宋庆龄扶腕,在汪兆铭所代笔的《总理遗训》及《致苏联0书》上签字。 后世国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出自孙中山留给国人的政治遗嘱。他当日托咐何香凝要“善视孙夫人(宋庆龄)”,“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何香凝回答:“先生,我亲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不测,我们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我虽然知识能力都很薄弱,但是总算能够亲受总理-的教诲,我有一分力量,必定尽力宣传。”逝世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其实他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原主任马家润找到1925年1月26日孙先生的病案(13页的英文病例记录,编号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孙逸仙”,其中有几张器官标本的照片),证明原发病确是胆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医生展示了这份报告,才揭示了孙中山死于胆囊癌的-。 香港《华字日报》翌日报道了孙中山的死讯:“孙文吐呕大作。不能进食。脉搏骤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极危险。克礼医生在左右看护。终夜不离。戴天仇为孙草遗嘱。唯孙尚未签字……孙文病至十日晚大变。腹胀加增。克礼为之打针放水。今日上午九点三十五分钟逝世。当弥留时。戴天仇代草遗嘱。孙科急电粤民党要人来京。”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同日,胡汉民饬令各地停止宴会:“十二日午一时胡汉民接汪精卫来电、谓孙中山于十二日上午九时四十分病终京寓,胡汉民即分饬各大小机关、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并令-分饬市内酒楼、即日起停止宴会、市民停止七天、在职人员则停止一个月、各机关用蓝印一月、兵士及各机关职停员缠黑纱一月。”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唁者74万多人,参加送殡者30余万人,中国0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治丧处成员并敬献长挽联:(上联)“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唤起目田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下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评价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庭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0、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 ,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0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天安门广场孙中山像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0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0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刘觉民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翠亨村 翠亨村是中山市南朗镇辖村,位于中山市境东南部,也是在南朗镇东南部。东临珠江口伶仃洋,与珠海市淇澳岛隔海相望,南连珠海市金鼎镇,西靠五桂山,东北与崖口村相邻。京珠高速公路经村东穿过。中拱公路纵贯村内。翠山路东连中拱公路,西接城桂公路,经逸仙水库边穿过。是中山市东南部水陆交通要塞之地。

2002年4月,由翠亨、下沙、石门三个村民委员会合并为翠…… 详细++

  孙中山相关纪念孙中山市政公园  澳门花地玛堂区孙中山先祖故乡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石龙中山公园  广东省东莞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中山公园  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  广东省中山市阳朔孙中山纪念堂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阳朔紫金中山公园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江阴中山公园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桂平中山公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中山陵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南京中山植物园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原址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光化亭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雕塑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孙中山演讲处遗址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杭州中山公园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芜湖中山路步行街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漳州中山公园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泉州中山公园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厦门中山公园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孙�S墓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青岛中山公园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济南中山公园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江城中山公园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河源中山公园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梅县松口中山公园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惠州中山公园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江门中山公园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佛山中山公园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韶关中山公园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汕头中山公园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深圳中山公园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山大学校门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学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山医学院校本部旧址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州中山纪念碑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钦州中山公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北海中山公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海城区梧州中山纪念堂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梧州中山公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马关中山公园  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银川中山公园  宁夏自治区银川金凤区乌鲁木齐中山路商业街  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中山陵行健亭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仰止亭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孙中山行馆  北京市东城区香港孙中山纪念馆  香港中西区紫金中坝孙中山祖籍纪念馆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台北国父纪念馆  台湾省台北紫金中坝孙中山纪念馆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国民党一大旧址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南京藏经楼(孙中山纪念馆)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海口中山纪念堂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文物馆)  上海市黄浦区龙州中山公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龙州县“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孙中山旧居(中山楼)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昆山市中山纪念堂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兴中会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历史名人人物关系:父亲:孙达成 (1813~1888)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之父儿子:孙科 (1891~1973) 儿媳:陈淑英 (1893~1990) 孙子:孙治平 (1913~2005) 孙中山长孙,孙科之子孙穗华 孙治强 (1915~2001) 孙中山之孙孙女:孙穗芳 孙穗芬 孙穗英 女儿:孙婉 (1896~1979) 孙中山次女女婿:王伯秋 (1883~1944) 戴恩赛 (1892~1955) 外孙:戴成功 (1922~1991) 戴永丰 (1923~1952) 孙�� (1894~1913) 孙中山长女兄弟:孙眉 (1854~1915) 孙中山胞兄侄子:孙昌 (1881~1917) 侄孙:孙乾 (1908~1999) 孙中山侄孙,孙昌次子孙满 (1906~2001) 姊妹:孙妙茜 (1863~1955) 孙中山二姐孙秋绮 (1871~1912) 丈夫:林喜智 (1867~1938) 母亲:杨氏 (1828~1910) 孙中山母亲妻子:宋庆龄 (1893~1981)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岳父:宋嘉树 (1864~1918) 岳母:倪桂珍 (1869~1931) 原配:卢慕贞 (1867~1952) 侧室:陈粹芬 (1873~1960)   经历历史事件:第一次直奉战争 (公元1922年)丁巳复辟 (公元1917年)护国运动 (公元1915年--公元1916年)黄花岗起义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 (公元1911年--公元1912年)  相关院校:黄埔军校  同年(公元1866年)出生的名人:陈若愚 (1866~?)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吴隐 (1866~1922) 浙江省绍兴柯桥区 贺民范 (1866~1950)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 杨会康 (1866~1939) 湖北省仙桃 陈涛 (1866~1923) 陕西省咸阳三原 + 更多公元186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25年)去世的名人:高君宇 (1896~1925) 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 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 张大宗 (1872~1925)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 高克谦 (1906~1925) 革命烈士 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 赵星阶 (1856~1925)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 廖仲恺 (1877~1925) 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安维峻 (1854~1925) 甘肃省天水秦安县 + 更多公元1925年去世的名人》

孙姓名人堂孙纪元 江苏省无锡人 孙龙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人 孙春林 (1906~1941)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人 孙明瑾 (1905~1943)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江苏省宿迁宿城区人 孙世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 重庆市万州区人 孙学之 (1911~1958)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人 孙铭宸 (1894~1933) 辽宁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人 孙守祯 (1924~1958)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 南粤先贤人物介绍孙中山 (1866~1925) 孙文,南粤先贤,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韩愈 (768~824)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包拯 (999~1062) 中国古代十大忠臣,南粤先贤 林则徐 (1785~1850) 中国古代十大忠臣,南粤先贤 苏轼 (1037~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 文天祥 (1236~1283) 中国古代十大忠臣 张之洞 (1837~1909) 晚清四大名臣,南粤先贤 南越王赵佗 (?~前137) 南粤先贤 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人物介绍孙中山 (1866~1925) 孙文,南粤先贤,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蒋介石 (1887~1975) 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李宗仁 (1891~1969)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谭延�] (1880~1930) 湖湘三公子 张作霖 (1875~1928) 民国十大军阀 段祺瑞 (1865~1936) 民国十大军阀,北洋三杰 冯国璋 (1859~1919) 中华民国大总统,直系军阀首领 曹锟 (1862~1938) 北洋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 黄埔军校人物介绍周恩来 (1898~1976) 共和国36位军事家 孙中山 (1866~1925) 孙文,南粤先贤,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陈毅 (1901~1972)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叶剑英 (1897~1986) 十大元帅,共和国36位军事家 聂荣臻 (1899~1992) 十大元帅,共和国36位军事家 戴安澜 (1904~1942)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蒋介石 (1887~1975) 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陈赓 (1903~1961) 共和国36位军事家 翠亨四杰人物介绍孙中山 (1866~1925) 孙文,南粤先贤,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杨鹤龄 (1868~1934) 翠亨四杰 陆皓东 (1868~1895) 杨心如 (1868~1946)

中山市更多人物

林冠明 (1909~1984) 海辛 林藻 林叠 (1899~1979) 郭顺 (1884~1976) 李焯芬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杨言昌 甘子源 (1927~1998)

下一名人:胡适

孙中山相关・兴中会・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历史名人・南粤先贤・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黄埔军校・翠亨四杰

同时期历史人物

・齐白石・谭嗣同・李沐霖・康有为・蔡元培・丘逢甲・李培仁・李瑞清近现代人物专题・常州三杰・沙湾何氏三杰・历史事件_中原大战 相关人物介绍・光复会・历史事件_四渡赤水 相关人物介绍・燕京大学名人录・黎氏八骏・未名四老

孙中山先生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 知乎

孙中山先生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图片]显示全部 ​关注者2,701被浏览9,833,164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26 条评论​分享​1,649 个回答默认排序知乎用户在黑暗中第一个举起火把前进的人,他的勇气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发布于 2018-12-18 12:21​赞同 4914​​129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Liuffett职业股民。​ 关注洪秀全造反是因为家里穷且没考中。孙中山造反是因为虽然我(亲戚)有钱我能过得好,但我认为现在的世道是错的,我要改变中国,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这样的人就算没取得成就,也是个伟大的人。何况孙中山成功了,只是成功得不够彻底而已。发布于 2023-12-21 17:41​赞同 5591​​173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中华民国大总统_百度百科

大总统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中华民国大总统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国家元首的称呼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本词条由涉台大百科审核 。中华民国大总统是公元1912年—1928年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国家元首的称呼。初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首任临时大总统为孙中山。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1913年)10月10日后,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民国5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猝逝后,《中华民国约法》被废止,恢复责任内阁制,大总统为不负实际行政责任的国家元首,此制一直延续到民国13年(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时为止。中国国民党政府北伐后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被国民政府主席取代,后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前从民国37年(1948年)5月国民政府行宪国大之时起,“中华民国总统”一职被再度使用。 [1]中文名中华民国大总统外文名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性    质国家元首首任总统孙中山(民国元年就任)末任总统李宗仁(民国三十八年就任)目录1历史沿革2相关总统▪临时大总统▪大总统▪非常大总统历史沿革播报编辑中华民国 [1]大总统是中华民国建国初期国家元首的称职。袁世凯倒台后,大总统职被北洋军阀把持,孙中山在广州自立为非常大总统,与北洋政府抗衡,国民政府北伐后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一职取代。 [2]孙中山民国37年(公元1948年),蒋介石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中华民国总统”。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1949年败退台湾后,蒋介石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中华民国总统从1912年到1949年中华民国历史上共有八位总统:1.孙中山(临时大总统)、2.袁世凯、3.黎元洪、4.冯国璋、5.徐世昌、6.曹锟、7.蒋介石、8.李宗仁(代总统)。后两个为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时期,前几个为北洋政府时期。(除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3]相关总统播报编辑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1912年1月至1913年10月中国国家元首的称呼。首任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由1911年12月29日召开的17省代表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上选出。首次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总统府(清朝两江总督署)举行,临时大总统的就职也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大总统之权责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提出的内阁仿照美国政府制,不设总理,分作九部,由总统提出各部总长、次长,内阁名单如下:陆军总长:黄兴 ,次长:蒋作宾海军总长:黄钟瑛,次长:汤芗铭司法总长:伍廷芳,次长:吕志伊财政总长:陈锦涛,次长:王鸿猷外交总长:王宠惠,次长:魏宸组内务总长:程德全,次长:居正教育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实业总长:张謇 ,次长:马君武交通总长:汤寿潜,次长:于右任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1912年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倘若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能宣布赞成共和体制,将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并且推举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孙文就职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爱新觉罗·溥仪逊位,清朝正式终结,孙中山于是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1912年2月15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选出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职。袁世凯就职誓词: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兹志愿,率履弗渝。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解职。谨掬诚悃,誓告同胞。 大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十日大总统中华民国大总统,任期五年,第一任大总统是袁世凯,于1913年选出。袁世凯猝逝后,北洋军阀成为北京政府的实际把持者,大总统不过是傀儡,大多没有实权,实权都在北洋军阀手上。1924年曹锟辞职后,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由国务总理或代总理代行其权,之后由段祺瑞任临时执政,段下野后交由国务院摄行,从颜惠庆复职后的几任内阁再度摄行大总统职权,直到1928年张作霖成立军政府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中华民国大总统名称正式消失。中华民国大总统任次姓名政党或派系就职时间卸任时间备注1袁世凯北洋军阀1913年10月10日1915年12月12日1915年12月12日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复称大总统。1916年3月22日1916年6月6日继任黎元洪进步党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日张勋发动政变,宣布清朝复辟。7月12日此政权遭段祺瑞的“讨逆军”推翻。代理总统冯国璋直系军阀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7月6日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职。2徐世昌皖系军阀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国务总理署任总统周自齐交通系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摄行大总统职。复任(1)黎元洪宪法研究会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代理国务总理署任总统高凌霨无党派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国务院内务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3曹锟直系军阀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代理国务总理署任总统黄郛无党派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4日国务院教育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皖系军阀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1926年4月20日冯玉祥发动驱段兵变,将曹锟释放。5月1日曹锟通电下野,自此以后大总统改为虚位,由国务总理摄行。代理国务总理署任胡惟德无党派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国务院外交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摄行临时执政职权。国务总理署任颜惠庆无党派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3日1926年5月13日宣布摄行大总统。代理国务总理署任杜锡珪直系军阀1926年6月23日1926年10月1日国务院海军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代理国务总理署任顾维钧无党派1926年10月1日1927年1月12日国务院外交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10月1日至12日兼财务总长职)。国务总理署任顾维钧无党派1927年1月12日1927年6月16日国务总理兼国务院外交总长,摄行大总统职权。代国务总理署任胡惟德无党派1927年6月16日1927年6月18日国务院内务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奉系军阀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周自齐高凌霨曹锟黄郛胡惟德颜惠庆杜锡珪顾维钧非常大总统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是孙中山在广州于1921年5月5日至1923年3月2日第二次护法时的职任名称。1921年4月,非常国会开会,取消军政府,组织正式中华民国政府,选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但军政权掌握在陈炯明身上。中华民国正式政府非常(时期)大总统任次姓名政党就职时间卸任时间1孙中山中国国民党1921年5月5日1923年3月2日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天下为公——孙中山 - 知乎

天下为公——孙中山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天下为公——孙中山神钧云在青天水在瓶在广东省香山县的翠亨村,村西南,有一间四米宽、九米长的旧砖房。1866年11月12日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奠基人、世界闻名的革命家、伟大的孙中山,在这里诞生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毛泽东所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所以,要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历史,就不能不提及孙中山先生。在此,我将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生涯分为七个阶段来进行介绍。一. 《上李鸿章书》1894年(光绪二十年)春,孙中山抱着“冀万乘之尊或一垂听,政府之或可奋起”的希望,带着陈情书和介绍信,去见清政府中堂大人李鸿章。他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但这一年对孙中山而言无疑是他人生当中的重大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孙中山放弃了医业,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斗争生涯。也是这一年,孙文北上途经上海时,与宋嘉树相识,两人对革命志同道合。宋嘉树见到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文先生,从此就全身心地追随孙先生成为坚强的反清革命志士。他积极协助孙文筹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为革命筹集巨额经费。此时,他有两个孩子,长女宋霭龄三岁,18年后1912年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次女宋庆龄一岁,20年后1914年任孙中山的秘书。还是这一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二. 保皇之争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人士通过光绪帝,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是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但他们始终坚持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与革命党人争执不休。当打击清王朝的革命派力量发展壮大起来以后,他们竟叫嚣“与革命党死战,乃是第一义,有彼则无我,有我则无彼” ,保皇派成了反革命力量中的顽固派,成为革命派的死敌。孙中山认为对保皇党的揭露和驳斥极为必要,他说:“非将此毒铲除,断不能做事。”于是从1906年到1907年,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展开了一场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大辩论,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是革命,还是保皇;②是推翻清政府,创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维护清政府;③是否保存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在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三. 同盟会创立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中国同盟会确认其政纲为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 。自1906年起,中国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又称“丙午萍浏之役”)、黄冈起义(1907年5月,又称“丁未黄冈之役”)、七女湖起义(6月,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廉防城起义(9月,又称“丁未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12月,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3月,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云南河口起义(4月,又称“戊申河口之役”)、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和黄花岗起义。共有十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黄花岗起义四.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在国内一再电促回国的情况下,孙中山于1911年11月24日,从法国马赛港乘轮回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当即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文。”就任临时总统誓词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辛亥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发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因此,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要“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五. 二次革命南方政府的大妥协,不仅表现在对袁世凯的步步退让,而且还表现在允许清政府作为一个小王朝存在。在大民国之中,还有一个小帝国,在大总统之下还有一个小皇帝,这是发动领导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上层集团所造成的一种畸形政治形态。毛泽东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袁世凯虽然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但他任然不满足。他不但要做正式大总统,而且要当至高无上的皇帝。为此,他施展出了历史上所有阴谋家的鬼蜮伎俩,诛锄异己,分化离间,谋杀鸩害,褒奖加官,诡言惑众,以至穷兵黩武,无所不用其极。1913年7月12日,在袁世凯的步步紧逼下,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此后,许多省份也响应孙中山号召,相继宣布独立。但在北洋军的强大攻势之下,讨袁军节节败退。向前线进发的讨袁军讨袁军在架设大炮1913年8月13日,拥袁桂军龙济光部攻占广州。1913年占领南昌。9月1日,张勋率武卫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缉,相继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六. 新三民主义1922年(民国十一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6月,因政见不合与陈炯明决裂,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民国十三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三民主义七.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乘机在9月15日,分兵两路向榆次、朝阳进发,讨伐直系,北方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命由古北口和喜峰口向平泉县侧击奉军的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对曹锟的贿选窃位,既深为痛恶,于吴之穷兵黩武,尤痛恨已极”。他响应孙中山“全国爱国将士,……一致讨贼”的号召,10月19日,从古北口回师北京,发动了政变。10月22日晚9时,冯玉祥部队把守北京各城门,包围了总统府,把曹锟囚禁在团城,推倒了颜惠庆内阁。随后,冯玉祥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并决定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政局。孙中山遗体孙中山北上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条件,年底带病抵京。不久病情恶化。逝世前,孙先生还不忘革命,断断续续呼出:“和平——奋斗——救中国——”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一代革命导师,为中华民族解放奋战一生的伟大领袖与战士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闭上了他那渴望看到祖国独立富强的眼睛,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世界,终年59岁。孙中山一生奔波于革命事业,但他生前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但我们能说他就是失败的吗?我想他的不朽在于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激励着后继者们前赴后继,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斗争。而且正是在他所开创的革命基业之上,中华民族继承其革命精神,并不断发展,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因此我们应该永远缅怀孙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编辑于 2020-04-22 16:51孙中山历史中国近代史​赞同 56​​10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人物传记—《孙中山》小结 - 知乎

人物传记—《孙中山》小结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人物传记—《孙中山》小结火花水瓶​​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数学硕士一:时代,家庭与童年1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本名孙文,也叫孙逸仙。出生广东香山县翠亨村。2他家庭贫困,幼时饥寒交迫,他说他提出的"平均地权"就是因为自己年幼时没有耕地,假如中山先生"非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很有可能忽略这个问题。3启蒙冯爽观太平天国的叙事,幼时偶像是洪秀全,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命。4因姐姐缠足,后1912任大总统时劝禁缠足。5十岁入私塾,勤学好问。二:探索救国道路1檀香山,13岁,孙中山和其母亲一同前往,其大哥孙眉发迹之地。中山先生在檀香山有着良好的教育资源,接触到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林肯等人物传记,研读中外书籍2孙中山在求学因辨子常被取笑。3孙中山参与了当时夏威夷群岛(檀香山是其中之一)反抗美国吞并的活动,从中萌发了反殖民主义和民族独立思想。4因和大哥孙眉信仰冲突(撕大哥的关帝神像,要信基督教),中断4年求学生涯。5中山先生后在香港学习,经历83年的中法战争,认清清政府本质,坚定"倾覆清廷",改革中国社会的决心和勇气6中山先生在学医过程,结交反清志士郑士良,香港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并称"四大寇",与同乡陆皓东。7五年香港医学优异成绩毕业后,因感香港和内地情形相似,决定弃医从政,借医术为入世之谋,从事医国活动。时年26岁8于1893年同好友倡议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兴汉会,但没有活动和组织,没有实质行动,后上书李鸿章,因处中日战争,上书失败,坚定其革命意识取代和平改革,从此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征途。三:踏上革命征途1于1894年,檀香山,孙眉帮助下,成立兴中会,公开声明"维持国体",并准备于广州起义。2广州起义,因香港一路的杨衢云举措失当,器械未到,中山先生果断取消起义,人员回撤,但还是有陆皓东,等人被抓就义。中山先生也就流亡海外。3伦敦蒙难,祸兮福兮,被其恩师康德黎,于驻英公使馆救出,公开报道成世界名人。4伦敦潜修一年,三民主义学说逐步成形。5惠州起义,初战告捷,因台湾日本当局变卦,后方无补给等,最后起义失败6因与梁启超等人的保皇派冲突,重建中华革命党,期间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国内思潮涌动,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章天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7革命小团体的涌现,黄兴,陈天华的"华兴会",蔡元培,章天炎的"光复会"等。于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提出了第一个比较完整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到这时已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四: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宣传得最多、影响也最大的是民族主义。1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矛盾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内外民族矛盾交错的复杂情况,而且也体现了包括满洲人民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工具一清王朝的革命要求,是革命派为了挽救民族危急,实现民族独立、平等和国家富强的革命理论。弱点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对西方列强的口号和纲领。2民权主义是以建立民主制度为核心,也是三名主义的核心。是近代中国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的反映。要建立民主共和国,首先必须推翻君主专治统治,是民权主义的主要任务,建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并将建设民共和国分为三个时期,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这可能是毛主席对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提出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的参考和启发(自己猜测)。3民生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即核定地价,将来地价上涨所得归国家所有,从而归国民所共有。但是由于反对用激烈手段没收地主土地(打土豪),未能激发农民积极性,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五:与改良派的论战1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政府?2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制?过于强调满汉区别,害怕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对共和制度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未革命至封建制度的底层势力,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几个重大原因。六:领导反清武装起义七:创建中华民国1建元改历2保障人权3改革官场旧规,整顿吏治。4革除社会陋习八:捍卫民主共和护国运动的胜利是以袁世凯气病身亡为胜利的?指不定要是袁世凯没死还能折腾许久。九:建国方略1心理建设(孙文学说):物质进化的自然观,知难行易的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民生史观2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3社会建设(民权初步),解释说明一些具体繁琐的规则和程序设计,启蒙人民民主意识。十:首次国共合作1经历亲信陈炯明叛变,俄国10月革命后,慢慢萌发了改组国名党,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思想。并于24年1月20召开国名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山大学)进行。2在会议《宣言》上阐述了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民生主义重申“平均地权”还提出“耕者有其田”主张。与共产二大的通过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是形成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 3同年创办黄埔军校十一:陨落1同年12月在天津病倒,25年3月12日因肝癌晚期病逝北京。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生主义者,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倡导者。发布于 2018-09-15 08:58人物传记孙中山辛亥革命​赞同 110​​5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孙文全集 (豆瓣)

孙文全集 (豆瓣)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购书单

电子图书

豆瓣书店

2023年度榜单

2023年度报告

购物车

孙文全集

作者:

黄彦 主编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2

页数: 13116

定价: 30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218112978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已在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孙文全集》收录孙中山先生代表作、论著、杂著、译著、文告、书信、电报、演说、谈话、人事任免、公牍、题词等著述文献,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孙中山思想与生平事业的基础文献。编者们搜集资料的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地及孙中山致力革命曾经到过或有密切关系的国家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外交部文书以及报刊资料。编者通过广泛搜求不同版本,以最佳底本进行校勘排印,同时还对其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事件等重要信息进行缜密考订,编者还将收集到的外文文献全部翻译为中文,具有融国内外孙中山研究成果于一炉,多种语言资料互为佐证的特点。 - “这是目前资料收集最齐全、考订最严密的一套孙中山全集,它的出版必将对今后孙中山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原会长金冲及 本书亮点: 1.编纂队伍硬核。张磊、张海鹏、金冲及、章开沅、魏宏运先生担当学...(展开全部)

《孙文全集》收录孙中山先生代表作、论著、杂著、译著、文告、书信、电报、演说、谈话、人事任免、公牍、题词等著述文献,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孙中山思想与生平事业的基础文献。编者们搜集资料的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地及孙中山致力革命曾经到过或有密切关系的国家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外交部文书以及报刊资料。编者通过广泛搜求不同版本,以最佳底本进行校勘排印,同时还对其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事件等重要信息进行缜密考订,编者还将收集到的外文文献全部翻译为中文,具有融国内外孙中山研究成果于一炉,多种语言资料互为佐证的特点。 - “这是目前资料收集最齐全、考订最严密的一套孙中山全集,它的出版必将对今后孙中山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原会长金冲及 本书亮点: 1.编纂队伍硬核。张磊、张海鹏、金冲及、章开沅、魏宏运先生担当学术顾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孙中山基金会原秘书长黄彦先生担任主编,倪俊明、李吉奎、莫世祥、王杰、丁旭光、李玉贞、刘路生、张金超、李兰萍、李振武等众多史学研究者参与编纂工作。 2.体例创新性,分门别类。将孙中山著作大体按其性质及表现方式分类编排。与台湾版的《国父全集》比较,大体相同,但做了不少改动。包括代表作、论著、杂著、译著、遗嘱、文告、规章、书信、电报、演说、谈话、公牍、人事任免、题词等。除了大的体例,小的编排也有所改进。如孙中山的演说和谈话类文献,现在的规范是分成正规、参阅两部分,既维护孙中山言论编纂的严肃性,又满足学者已有的阅读习惯。 3.增补、重译、新译、考订之功。主编黄彦先生较大幅度地增收孙中山的中外文文献,特别是广泛收集外文文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档案资料,主要有日本外务省档案;一类是报刊资料,主要有在北美发行的各类报刊,并对同类事件的不同报道情况进行甄别。资料搜集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孙中山致力革命曾经到过或有密切关系的国家的档案馆、图书馆。对部分外文文献做了重译与新译工作,如《伦敦蒙难记》《赤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等,虽然整体内容变化不大,但补译了之前出版物的漏译语句和修订了一些关键词语,还在文献底本的选择和内容的校勘、标题的拟定、著述时间的订正等方面着力尤多。 4.目前规模最大的孙中山全集。本书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以来,得到了国内外不少机构和学者、友人的诸多帮助,是文献收集最齐全、考订最严密的全集版本。它全面反映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与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孙中山思想与生平事业的基础文献,必将进一步推动孙中山研究。 5.影印或录排重要外文文献,并制作便捷实用的著作年表、索引。本书将部分外文文献以原文影印或者录入排版的形式收录了一批外文(包括英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文献。第十九、二十册为著作年表、索引,著作年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并标注其在各册中的具体位置;索引分为人名、地名、专名三类,比较详细地收集有关孙文全集的关键词,便于研究者快速找到相关的文本。

作者简介

 · · · · · ·

主编黄彦,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孙中山基金会秘书长,现任孙中山基金会顾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参编孙中山全集、选集等,在孙中山研究领域有较高的成绩和造诣,是孙中山研究和孙中山有关史料整理方面的权威专家,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可。

目录

 · · · · · ·

第一册 代表作四种(上)

第二册 代表作四种(下) 论著(上)

第三册 论著(下)

第四册 杂著 译著 遗嘱 文告

第五册 规章(上)

第六册 规章(下)

· · · · · ·

(更多)

第一册 代表作四种(上)

第二册 代表作四种(下) 论著(上)

第三册 论著(下)

第四册 杂著 译著 遗嘱 文告

第五册 规章(上)

第六册 规章(下)

第七册 书信(上)

第八册 书信(下)

第九册 电报

第十册 演说

第十一册 谈话(上)

第十二册 谈话(下)

第十三册 公牍(上)

第十四册 公牍(中)

第十五册 公牍(下)

第十六册 人事任免(上)

第十七册 人事任免(下)

第十八册 题词

第十九册 著述年表

第二十册 索引

· · · · · · (收起)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我要写书评

孙文全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11-13 14:49:11

他说,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1911年,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因历史机遇,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与广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39个革命活动...

 (展开)

4

2回应

收起

>

更多书评

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京东商城

1612.50元

购买纸质书

+ 加入购书单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了无痕

昨天 想读

秋水

3月4日 想读

TAO

2月29日 想读

大哉乾乎

2月23日 想读

> 1人读过

> 9人想读

二手市场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孙文全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 2005-2024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孙文纪念馆(移情阁) | 孫文記念館公式サイト

孙文纪念馆(移情阁) | 孫文記念館公式サイト

top of page孙文纪念馆(移情阁)

​国家级重要文化遗产Sun Yat-sen Memorial Hall​HOME最新消息关于孙文纪念馆孙文纪念馆(移情阁)公益财团法人 孙中山纪念会馆报<<孙文>>馆报<<孙文>>有关捐赠展览信息访问指南调查/研究活动孙文与日本有关人名录孙文研究会关于孙文记念馆馆藏图书孙文纪念馆(移情阁)介绍移情阁概要1913年3曰14日,孙文一行正式访问日本,拜访了吴锦堂的松海别墅,并出席欢迎午餐会。孙文纪念馆是日本唯一彰显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孙文(字中山,号逸仙,英文名为Sun Yat-sen)的纪念设施,成立于1984年11月。

纪念馆建筑原为在神户的中国实业家吴锦堂(1855~1926)所有,其前身为别墅“松海别庄”。1915年春,在“松海别庄”东侧,这座八角三层的楼阁“移情阁”建成,因其外观貌似六角,在当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舞子的六角堂”。

孙文与“松海别庄”(移情阁)的渊源,始于1913年3月14日孙文拜访神户。当时神户的华人、经济界有志之士召开了欢迎午宴,地点就在“松海别庄”。1983年11月,兵库县以受赠形式,从一直以来负责管理的神户华侨总会手中接管移情阁,并组织了修复工程。

 

1984年11月12日,在孙文诞辰的日子,孙中山纪念馆开始面向公众开放,1993年12月被指定为兵库县重点文化遗产。

 

1994年3月,因明石海峡大桥的建设,移情阁被解体转移到距离原址西南角200米处,并对其进行了复原工程,于

 

2000年4月完成。

 

2001年11月,移情阁被文部科学省指定为国家级重点文化遗产。

 

2005年10月,孙中山纪念馆改名为孙文纪念馆。

 

馆内展览以日本与孙文、神户与孙文的历史渊源为重点,也介绍展示吴锦堂先生的一生及移情阁的变迁等。移情阁的变迁1950年代的移情阁移情阁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虽然几经变迁,依旧跨越了世纪之交,作为现今唯一可追想舞子海滨风光的建筑坚守着明石海峡。

明石海峡大桥所在的舞子海滨,自古以来就以白沙翠松、风光明媚而著称。明治以后,这里旅馆、别墅比肩栉比,热闹非凡。19世纪末,神户的华人实业家吴锦堂在此海滨一隅建起了自己的别墅,名为“松海别庄”,其规模随着吴锦堂事业的成功而不断扩大。1913年3月14日,松海别庄迎来了以国宾身份访问日本的孙文,以神户华人为中心的财经、政界人士欢聚一堂召开了欢迎午宴。自此以后,松海别庄就作为孙文纪念地而留在了神户人的心中。

孙文来访2年后,即1915年,吴锦堂为纪念他60岁大寿以及隐退实业界,建了一座三层的楼阁,据说为寄托自己对中国的思乡之情,将其命名为“移情阁”。

进入昭和时代,舞子海滨逐渐从当初的游乐胜地变身为交通要塞。1928年,因扩建神明国道(现在的国道2号线),海边的旅馆等都被拆迁,松海别庄也被迫解体,仅仅留下了移情阁,附属栋则被水平迁移改建成现在的状态。

在二战中,移情阁曾一度被官方接收,作为高官或军人留宿使用。战后不久即归还给吴氏家族,之后被用作神户中华青年会的研修所等设施。

1960年代,移情阁还被用作电影的拍摄地等,平安无事。然而,1964、65年相继而来的台风直击舞子海滨,移情阁也受到巨大破坏。当时,附属栋的房顶、凉台都倒塌,几成毁灭状态,移情阁主体的壁纸、灯具等大正时期非常珍贵的室内装饰也都毁灭殆尽。

神户华侨为了留下这座与孙文有关的历史性纪念建筑,将其作为孙中山纪念馆开放而组织了集资,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只能作一些临时性的修缮。

1983年11月,为了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10周年,兵库县与广东省缔结了友好关系。因此契机,移情阁由神户华侨总会赠给了兵库县,兵库县对其进行了修复,决定永久保存。在日中双方相关人士的努力下,孙中山纪念馆终于在1984年11月12日面向市民开放。

1991年12月,随着明石海峡大桥的建设,作为舞子站周边整备计划的一环,扩建国道2号线被提上日程,决定对移情阁进行迁移。迁移地址选在了明石海峡大桥东海岸附近。

2005年10月1日,考虑到在日本“孙文”比“孙中山”更易为普通市民所熟悉,孙中山纪念馆更名为“孙文纪念馆”。移情阁的复原★ 拆卸工程

1992年12月,工程人员开始了为拆卸准备而进行的调查和讨论工作。通过这次调查,移情阁的建筑文化价值得到认可,于1993年12月被指定为兵库县重点保护文物。由此,无损移情阁历史价值的迁移改建成为可能。1994年1月,移情阁作为孙中山纪念馆暂停开放,展览另借别处临时展厅继续进行。同年3月,移情阁的拆卸工程动工。

就在拆卸工程临近尾声的时候, 1995年1月17日,移情阁遭遇了阪神淡路大地震。

所幸附属楼拆卸基本完成,没有受到大的损害,移情阁的内部装修材料也大体搬迁完毕,损害仅限于一部分混凝土外墙部分。

然而,由于周边交通瘫痪,工程不得不暂时中断,1995年7月最终拆卸完工,比预期晚了4个月。

拆卸工期:1994年3月~1995年7月

拆卸工程费:2亿6,500万日元

★ 复原工程

移情阁的复原工程,根据明石海峡大桥的修建情况,定于1998年12月开始。

移情阁不仅是传承明治、大正时期舞子海滨别墅文化的最后一个建筑,还是讲述兵库县日中交流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遗产。在全国上下重视近代历史建筑的风潮中,复原工程没有停留于县级指定重点文物保存级别,而是指向了更高水准。

为此,由建筑结构、建筑艺术、建筑史的6位拥有丰富知识经验的专家组成了“移情阁复原工程指导委员会”,

①以阪神、淡路大地震为教训,讨论防震措施、确保安全

②为追求历史文物的再现,以无损建筑本身价值而传承后世为基本方针,前后召开了18次委员会议和工作会议,对强化防震、传统工法、意匠设计等各个角度进行了细致的考证。

复原工程得到了来自神户华侨总会的资料协助以及英国领事馆等提供的国际协助,最终实现了准确度极高的复原成果。

复原工期:1998年12月~2000年3月

复原工程费:11亿3,700万日元

☆复原工程概要

占地面积:1,581.00㎡

建筑面积:368.53㎡

总面积:738.46㎡

结构:移情阁 木架混凝土结构 3层

附属楼 木架砖结构 2层

管理楼 RC 平房《孙文·神户·华侨》地图ダウンロード

最后更新 ( 2023/04/29星期五 19:49:20 JST )孫文記念館(移情閣)

​〒655-0047 兵庫県神戸市垂水区東舞子町2051番地

TEL  078-783-7172  FAX  078-785-3440

E-Mail  sunwen20☆aioros.ocn.ne.jp (☆を@に置き換えて下さい)

Copyright(c)2008 公益財団法人孫中山記念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事項​プライバシーポリシーメタパース@孫文記念館 → GO!bottom of page